c
豫剧的起源原来有三种说法,一说: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,与当地民歌、小调相结合而成;二说:由 宋代观看演出的场所--勾栏 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;三说: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,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,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,吸收“弦索”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。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,和大量资料证实,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《中国戏曲志·河南卷》的过程中,各方面的*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,结论为河南梆子较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。 豫剧诞生在开封,绝非偶然。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。特别是宋代,开封作为首都,勾栏瓦舍遍布全城,宋代志书《东京梦华录》有明确记载,当时有桑家瓦子、北瓦、次里瓦等,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。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《目连救母》。从干梆子到土梆子再到河南梆子最后演变为豫剧,就是现代豫剧发展衍变的整个脉络。 豫剧以唱见长,豫剧唱腔铿锵有力,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,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。其次豫剧质朴通俗、本色自然,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。另外,豫剧节奏鲜明强烈、矛盾冲突尖锐、故事情节有头有尾、人物性格大棱大角。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,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,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,豫西调委婉动听,吐字清晰,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。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,唱腔流畅、节奏鲜明、较具口语化,一般吐字清晰、行腔酣畅、易被观众听清,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。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1.祥符调 风格是粗狂、高亢、激越,古朴醇厚、委婉明丽。代表人物:陈素真,阎立品、桑振君、宋桂玲、王秀兰。 2.豫西调(西府调)。音味略带秦腔,优美悦耳动听,吐字清晰,字字入耳;适合演悲观、愤慨,音乐深沉、悲壮。代表人物:常香玉、崔兰田、王二顺、李树建。 3.豫东调。慷慨、激昂。女声花腔较多,具明快、俏丽特点,男声则挺拔、昂奋。代表人物:“红脸王”唐玉成、赵义庭、马金凤、李斯忠、刘忠河。 4.沙河调。活泼婉转,激昂嘹亮。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,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。流传于淮北、沙河流域,安徽人称梆子剧、淮北梆子。代表人物:梁振起、刘发印、唐喜成、安金凤。 5.现代调。*后,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,形成的新唱腔。通俗易懂、类似民族音乐,欢畅明快。代表剧目:豫剧**经典现代戏《朝阳沟》。